【内容来源于读者投稿】
自巴以冲突爆发后,以色列在军事上一直占据上风。尽管以色列对哈马斯组织本身并不十分重视,但他们对其挖掘的地下隧道系统却心存忌惮。
根据以军近期的行动迹象,他们可能借鉴了二战硫磺岛战役中美军对付地下工事的战术,试图以此来应对哈马斯构筑的地下通道网络。
以色列或许忽略了历史教训,硫磺岛之战美军虽胜,但在朝鲜战场上面对中国志愿军的相同打法却一败涂地。上甘岭一战给美军留下了深刻的心理阴影。如果以色列不吸取美军在上甘岭战役中的失败经验,恐怕会重蹈覆辙,付出沉重代价。
硫磺岛之战,日军为何惨败?以色列为何难以效仿硫磺岛的地道战术?
【日本人的“阴影”】
当年美国在日本扔下的两颗原子弹,成了日本无法摆脱的恐怖记忆,而硫磺岛上的地道战,则是他们心中难以抹去的阴霾。
1941年,日本不自量力地突袭了美国珍珠港,这一行为彻底激怒了美国。原本置身事外的美国被迫亲自出手对付日本。这场战争持续了三年,为了迅速结束战斗,美国决定对日本的核心防线发动强攻,硫磺岛成为了理想的战场。1945年,美国派出了强大的海空力量直指硫磺岛。然而,美军一登陆就察觉到情况有些不对劲。
日军将领栗林忠道并非等闲之辈,他曾赴美深造,对美军机械化作战体系颇有研究。面对实力悬殊的局面,日军无论在人数还是武器配备上都处于明显劣势。栗林忠道凝视着麾下仅有的两万三千名士兵,陷入了深深的思考。
栗林忠道最终选择了挖掘地道来对抗美军。他把主要兵力部署在元山一带,利用水泥和火山灰建造了结实的地下防御设施。这些设施通风条件不错,较大的掩体能装下近400人。日军忙着修建防御工事的同时,美军也没闲着,他们提前切断了硫磺岛的物资供应,并派出数十艘潜艇在硫磺岛周边设下埋伏。
在登陆行动开始之前,美军就对硫磺岛展开了密集的炮火打击。岛上接连不断的爆炸声响彻云霄,整整持续了72个小时。
正当美军以为岛上日军已所剩无几时,对方却突然从地道中杀出,双方爆发了激烈战斗。美军对此完全措手不及,损失极为惨重。尽管美军火力凶猛,却难以对日军造成有效打击,因为他们的地下工事挖得极深且隐蔽性极佳,战局一度陷入胶着状态。
美军不得不逐一清理日军的每条地道。由于无法确定硫磺岛上日军的具体数量,他们决定全面封锁岛屿。为了彻底封堵日军的地道,美军动用了推土机,用水泥和混凝土将地道入口严密封死。结果,许多日军因缺氧而丧生。通过这种方法,美军成功摧毁了上百个日军据点,最终赢得了硫磺岛战役。然而,美军的损失也相当惨重。
【以色列的野心】
当前的巴以冲突中,以色列军方似乎效仿了美军在硫磺岛的做法,他们使用大型机械设备向加沙地带的地下通道灌注混凝土,目的是封堵这些通道的进出口。
以色列军队一旦探测到地下通道的入口,就会立即使用一种特殊的泡沫炸弹进行攻击。这种炸弹虽然爆炸威力不大,但具有极强的封堵效果。它在引爆后会快速膨胀、产生大量泡沫并迅速凝固,将整个通道完全填满。通过这种方式,以军成功阻断了多条地下通道的出口,导致被困人员无法找到逃生路径。
自巴以冲突爆发之初,以军就对加沙地带实施了高强度空袭,紧接着全面封锁了该地区。水电和燃料供应被相继切断,更甚的是,以方还阻挠国际救援物资进入加沙。这种做法实质上沿袭了美军曾经的策略,意图对加沙民众实施残酷的屠杀。
以色列的扩张意图显而易见,但加沙的哈马斯也早有准备。十多年前,哈马斯就开始挖掘地下通道,现在加沙的地道数量已达1300条,总长超过500公里。
哈马斯为了躲避以色列的空中监视,专门挖了超大的地下通道网络,深度有好几公里,用来运送人和物资特别方便。为了找到这些地道的入口,以色列用了探测地下的雷达等设备。以色列空军还试过向加沙的地道扔炸弹,但因为没炸到合适的位置,最后只能放弃。
然而,以色列并未就此罢手,转而使用凝胶炸药来破坏地道系统。不过,这种方法不仅花费巨大,还得长期派人把守地道进出口,最终也被搁置。关键在于,哈马斯在地道周围埋设了大量爆炸物和地雷,这使得以军在无法确保安全的情况下,根本不敢贸然行动。
面对复杂的地下通道,以色列军队尝试过建造模拟隧道,组建专门的地道侦查小队,并派出遥控机器人进入探查。然而,这些机器人常常会在隧道深处被困,最终还得派人进去把它们弄出来。
哈马斯凭借地下通道在冲突中占据了部分优势,同时他们还扣押了数百名以色列公民作为人质,这使得以军在采取行动时必须顾及人质的安危。尽管以色列一直试图效仿美军的作战方式,但实际情况似乎并未达到其预期效果。
【无法复刻的地道战打法】
回想当年,美军在硫磺岛获胜后,自以为掌握了对付地道战的诀窍,觉得对上中国志愿军也不在话下。可谁能料到,仅仅一个上甘岭战役,就让美军尝到了苦头,彻底打破了他们的自信。
1952年,美国军队对志愿军守卫的五圣山展开了大规模进攻。他们坚信如此猛烈的炮火足以让整个高地寸草不生。但出乎意料的是,中国志愿军突然从地下通道杀出,向美军及其盟友发起反击,上甘岭战役由此全面展开。
上甘岭战斗刚打响不久,我军阵地就遭到美军密集炮火猛攻。炮火之猛烈,把整片土地都炸得松散不堪。据统计,当时我军每平方公里承受的炮弹量,几乎达到硫磺岛战役中日军承受量的17倍之多。
为了保存实力,志愿军白天躲进地道里,晚上再突然出击抢回阵地。美军指挥官原以为能很快打赢,结果大大低估了志愿军的战斗力。志愿军的地道好像通着后方,不管消灭多少部队,总有新兵从地道里不断冒出来。两边就这么你来我往,战事陷入了僵持状态。
美军后来才意识到,硫磺岛上的日军跟志愿军完全不在一个档次。他们对付日本人的地下工事轻而易举,可面对志愿军的地下网络却束手无策。
经过激烈战斗,志愿军成功消灭敌军2.5万余人,彻底粉碎了对方的攻势。相较于硫磺岛战役,志愿军构建的地下工事规模更大,防护性能更强,纵深也更为可观。其地道系统最深可达20米,结构设计更加周密,防御能力显著提升。
因此,以色列直接套用美军在硫磺岛的地道战术并不可行。加沙地区的地道战虽不同于当年志愿军的地道体系,但相较于硫磺岛,其地形更为错综复杂。哈马斯在此构建了超过2500条地道,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地下网络,包含众多出入口及临时藏身处。
即使一些地下通道被破坏,剩下的仍然可以照常运作,以色列军队难以彻底消除这些通道构成的隐患。更为关键的是,哈马斯在这些地下通道里储备了大量武器和物资,确保他们能够源源不断地获得补给。
以色列对地下通道的猛烈轰炸和全面封锁似乎收效甚微,根据当前局势判断,他们尚未找到真正管用的应对方法。照这样发展下去,以色列很可能重蹈美军在上甘岭地道战中的覆辙,最终难以避免失败的结局。
哈马斯的地下作战策略着实让以色列军队感到棘手。他们不仅要应对来自对手的实际威胁,还得时刻提防国际社会的舆论压力。一旦对居民区发动攻击,势必招致全球范围的批评。这让以军在使用重型武器时不得不有所顾忌,无法随心所欲地展开火力打击。
从硫磺岛到上甘岭的战例表明,盲目照搬战术而不考虑具体条件必然导致失败。如今战争更加复杂,掌握先进武器技术、精准把控战场态势才是制胜核心。以色列应对哈马斯的地道战,必须创新战略战术,单纯模仿只会适得其反,如同拙劣的模仿者般贻笑大方。
【尾声】
当前,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武装对抗仍在持续升级,以方对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日益加剧,导致当地民众遭受严重苦难。我们期盼以色列能早日明白,只有实现和平,才能为地区带来真正的进步与繁荣。
通过持续的沟通和协作,各方才能有效化解区域矛盾。